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相关部门:
现将《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8年·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5日
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高质量健康可持续
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8年·试行)
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二四年九月
目录
一、前言 5
二、总则 6
(一)实施方案背景 7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 9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3
三、实施方案目的和意义 14
(一)保障中医药经典传承 14
(二)引领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5
(三)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16
四、编制依据 17
(一)规划依据标准 17
(二)规划政策依据 17
(三)规划专业术语 18
五、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分析 20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0
(二)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三)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29
六、实施方案部署 32
(一)指导思想 32
(二)总体目标 33
(三)阶段性目标 34
(四)发展思路 39
七、方案布局与实施 39
(一)总体目标 39
(二)核心目标实施 40
八、专项规划 64
(一)“藏技于民”的技术与资质提升专项规划 64
(二)道地中药材综合管控展示中心规划 65
(三)市场建设专项规划 68
(四)中医药康养专项 72
九、效益分析 79
(一)经济效益分析 79
(二)社会效益分析 82
(三)生态效益分析 83
十、保障措施 83
(一)组织保障 83
(二)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84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86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87
十一、规划确认与实施 87
附件.............................................87
一、前言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与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深度契合,在防治未病和健康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是我国独特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亚健康人数增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健康产品的需求快速增加,健康消费需求由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清原满族自治县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实现乡村振兴、富民兴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清原满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发展有机中药材为中心,发挥生态环境价值、地理区位优势,为发展壮大道地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原满族自治县处在中温带亚湿润区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是龙胆、穿山龙、威灵仙、玉竹、苍术、白鲜皮、辽藁本等多种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具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初具规模,但仍存在种植技术不规范、品质不高、精深加工欠缺和产业链短等实际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发挥中医药产业在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辽自然资发〔2023〕94号)、《抚顺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抚顺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清原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将立足清原满族自治县产业优势,针对清原中药材产业进行系统分析,定位发展方向和策略,制定发展目标和可落地实施的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推进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方案为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范围为清原满族自治县,期限为2024-2028年。
二、总则
本方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论述,紧扣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及清原满族自治县工作部署。立足资源优势补齐短板,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生态”为优势,兼顾道地药材发展和仿野生中药材抚育,聚焦本县“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发展道地有机中药材产业,通过抓住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质量保障、品牌打造、市场建设、主体培育、人才建设等关键环节,科学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并融合康养、文旅,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根本性转变,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建设清原满族自治县优质道地中药材的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向全国的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做出模范带头作用,打造清原“关东有机药谷”的目标。
(一)实施方案背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药材是指中医指导应用的原生药材,用于治疗疾病。中药材的安全性、道地性、生长年限、采集时令、加工炮制为中医药中“性味”具体体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是道地性的最佳体现。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今后做好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工作指南。
2.辽宁省多措并举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精神,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辽宁省编制了《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抚顺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
为全面提升辽宁省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建设,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辽宁省中药要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行动、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业振兴行动和文化传承对外交流行动五大行动,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辽宁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3.清原满族自治县力争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清原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全省重点林区和水源涵养基地,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资源丰富。根据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清原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促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清原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清原满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林下道地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已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龙胆、穿山龙、威灵仙、玉竹、苍术、白鲜皮、辽藳本、黄精等20余个道地中药材品种。
《清原满族自治县“十四五”规划》中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注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年粮食产量稳定在5亿斤左右。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做优做实特色农业,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优质杂粮、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建设道地中药材产业带,旨在通过实际行动快速推动清原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促进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
1.中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大众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大健康产业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在社会医疗保障福利提升、疾病预防及早期干预的趋势下,医疗健康支出逐渐从疾病治疗向健康护理转变,具有“治未病”独特优势的中医药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截至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近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未来十年是大健康产业的黄金十年。
2019年12月以来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场与病毒的战役中,中医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医药产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推广中医药,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02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给出了中医医疗机构扩容、中西医结合的明确指示,同时在中药创新、中药抗疫、提升中药质量、纳入医保等多方面提出加强政策支持。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从医疗端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资源倾斜,以及优势病种的挑选,到全面提高中医药质量,加强中医药疗效研究等方面释放产业利好。中药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支撑。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市场空间将随大健康产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激发。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460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2%,增长16%。国内经济增长以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刺激着中药医疗保健消费需求的增长。
2.中药材需求巨大
随着中医药在我国的长期实践与应用,特别是在新型冠状肺炎预防及治疗中的突出表现,中医药得到了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直接促进了中药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达到2232.89亿元。
在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下,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的战略地位逐步凸显,中药材产业前景十分可观。伴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药科研平台建设和研究水平大幅提升,直接推动了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大健康产业的基础支撑,中药材需求量将持续扩大。
3.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为引导和推动全国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制印发了《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以下简称“指南”),鼓励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和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以满足中医药对优质中药材的需求和人们对优美环境的精神生活追求。同时,巩固生态文明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强村富民。林下仿野生中药材种植遵循可持续原则,尊重植物自然生长发育规律,能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因地制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能实现自然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循环发展。
(三)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不规范种植影响中药材质量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中药材的质量令人堪忧。目前,药农仍是中药材种植的一大主体,因缺乏相关植保、环保等意识,为了追求药材产量,在种植过程中存在滥用农药、施肥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化肥、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以至中药材质量不过关,失去了中药首要安全的本性,更谈不上药效。同时,农药化肥残留在土壤中破坏土壤结构,道地药材产区的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微生态失衡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中药的质量。此外,很多区域不遵循中药材道地性,盲目引种种植,导致中药失去或改变药性,严重阻碍中药产业发展,导致“中医将亡于中药”。
2.产地加工不规范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中药材采收和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但现实中的产地加工,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非常薄弱的环节、其处境十分尴尬,严重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目前,中药材产地加工多由卫生条件差、初加工设备简陋的小作坊进行,缺乏统一的加工标准,且产地加工监管较难,极大地影响了中药材产地加工质量。
3.流通环节效率低下且价格不稳定
中药材流通呈现环节多、效率低的特点,中药材自产区至销售者,中间流通环节众多,存在层层加价、掺假率高等问题,人为增加了中药材与饮片的交易成本,加大了患者的负担。同时,中药材运输多采用原始物流方式,呈现小、散、乱特点,包装无标识、不规范,甚至无包装。
中药材价格行情长期波动大,在销售上没有可遵循的价格机制。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的价格忽高忽低,除受种植面积大小、自然灾害、供求关系的影响外,还受到一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没有规律可循,很难长期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价格区间内。还有一些产量大、质量好的道地药材,反而销量差,常被价格低的非道地药材抢占市场。价格不能与质量直接挂钩,影响了患者对中药材的接受程度,也影响了医疗资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中药材源头检验检测能力缺失
长期以来中药工业企业、饮片企业具备检验检测能力,但是中药材源头生产在农村,药农既缺乏资金购买检测设备,也难以招募到专业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无法形成有效的检验检测能力。而送至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耗时长、费用高,普通药农药商难以承受,导致市场上假中药材、混杂中药材、变质中药材普遍存在。
三、实施方案目的和意义
(一)保障中医药经典传承
质量安全、药材纯正、重视药性、保障药效、品质优良是传统中药的鲜明特征。医药不分家,传统中药是中医治病救人的前提条件,只有让中药材回归本来面目,才能让整个中医产业蓬勃发展。在中药的使用中以道地野生药材为最好,但随着市场需求的迅速扩大尤其是中医药现代化产业的迅速崛起,野生中草药几乎被消耗殆尽。当野生中药材难以满足需求时,人工培植自然就变成了满足现实需求的唯一途径。目前,我国中药材人工培植过程中普遍存在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影响中药材安全;品种混杂、品质不一限制中药疗效;不遵循道地性,生长年限不足,采集时令不合导致药性不足。以上原因已导致中药疗效下降,部分患者对中医药丧失信任,中医药受众逐步减少。加之,野生中药材资源濒临灭绝,稀缺中药材品种繁育、种植等难以持续,已经严重威胁传统中医药经典的传承和发展。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医药治病救人的根本作用,着眼未来,提前规划,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有机中药材种植加工管理规范,建立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中药材全产业链,有利于发挥中药材保障居民身体健康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医药经典传承和创新式发展。
北京同仁堂率先提出有机中药材战略,制定《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标准》,形成一套完整严格的有机中药材管理规范,通过“有机保安全、道地保纯正、生长年限保药效、采集时令促药性、精良加工保优良”的生产加工标准,具备让中药材回归治病救人,防患未病的作用。
(二)引领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有机中药材符合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高要求,是未来中药材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的发展趋势。对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达到全面提升。实施有机中药材管理标准,统一产品品质;创新加工技术,提高效率减少损耗;加强质量监管,保证产品绝对质量;增强科技服务,扩大对外宣传,打造知名品牌,全过程保证可持续性。确保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从源头到终端规范管控,促进“优质优价”,使清原中药材走向全国,铸就优质中医药品牌,拉动中医药康养、旅游等产业发展,形成高质量健康可持续的有机中药材产业链。
通过规划的制定,可综观全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使清原满族自治县优质有机中药材产业实现从生产到加工、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清原满族自治县优质有机中药材的品牌知名度,打造属于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创建“关东有机药谷”影响力。
(三)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标志,产业兴旺则乡村兴旺,产业发展则乡村发展。清原满族自治县从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及康养、旅居和旅游等多方面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增加就业岗位,培养乡村人才,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多个方面将推动农村向产业兴旺、乡村宜居,农民富裕和生态文明发展。可见,高质量发展有机中药材产业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促进乡村振兴效果显著。
四、编制依据
(一)规划依据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3.Q/TRTJY001S-2021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植物类);
4.T/HNYJNYXH001–2018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
5.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6.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7.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注: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二)规划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发〔2019〕43号);
2.《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7〕15号);
3.《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国办发〔2021〕3号);
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2021—2030年)>的通知》(林改发〔2021〕108号);
5.《“关于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的提案”复文》(2021年第0668号(农业水利069号);
6.《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7.抚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抚顺市“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规划的通知》;
8.《抚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5年远景目标纲要》;
9.《清原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2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三)规划专业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生态)公益林
为维护和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是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2.商品林
以生产木(竹)材和提供其他林特产品,获得最大经济产出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经济需求为主体功能的森林、林地、林木,主要是提供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经济产品。
3.道地药材
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区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药材。
4.中药材野生抚育
是指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对原生境内自然生长的中药材,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及群落生态环境特点,主要依靠自然条件、辅以轻微干预措施,提高种群生产力的一种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
5.中药材仿野生栽培
是指在生态条件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中,根据中药材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遵循自然法则和规律,模仿中药材野生环境和自然生长状态,再现植物与外界环境良好生态关系的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
6.中药外源性毒害
非中药本身的毒性造成的不良反应,而是中药在生长种植、存储、流通、生产过程中受到的污染,与药材本身使用无关。药典规定的中药外源性毒素主要有农残、重金属与有害元素、霉菌毒素、二氧化硫残留、染色等。
7.转换期
由于化学残留物需要一定时间分解,因此在转换为有机种植后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还不能被称为有机产品这个期间称为转换期。
8.采收期
指药用植物药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达到采收标准的收获时期,一般每一年中按月、旬来表示采收。
五、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现状分析
清原满族自治县贯彻落实《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升中药材产品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聚焦本县“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薄弱环节,谋划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全县以英额门镇为中心,辐射全县14个乡镇,主要种植品种为龙胆、穿山龙、威灵仙、玉竹、苍术、白鲜皮、辽藳本、黄精等20余个道地中药材品种。正依托北京同仁堂科学布局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区,打造产业强镇及产业集群,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但在中药材的标准化生产、深加工、品牌培育、产业建设、交易流通,特别是产业链后端的加工、转化能力上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链延伸和多产业融合发展。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持续壮大
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有30多年历史,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境内现有野生中药材品种有560个。中药材种植规模在逐年扩大,产量产值不断上升,种植品种越来越丰富,国家批准采收开发的品种就有104种,已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龙胆、苍术、黄精、威灵仙、辽藁本、白薇、白鲜皮等20余个道地中药材品种。目前除林下参外,多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因此化学农药和肥料的使用给生产过程带来的一系列土壤、空气和水质污染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质量退化等问题。
从图4-1、表4-1看出,清原种植面积最大的龙胆、苍术、黄精,其次是辽五味、威灵仙。其余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全县中药材中的面积所占比例较小,从图4-1中分析,种植面积最大的未必产量与产值是最高的,龙胆尤为明显,种植面积是清原最大的,但是产量比较低;辽五味反之,面积不大,产值却比较高。此现象需要根据种植技术、市场变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中药材产业已形成广友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引领,英额门镇为中心辐射带动的全面产业布局。2023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63万亩(耕地6.75万亩,林地16.88万亩),年产量2.58万吨,产值14.26亿元。
表4-1主要中药材生产规模
序号 | 品种 | 面积(亩) | 2023年产量(吨) |
1 | 龙胆 | 18695 | 1200 |
2 | 苍术 | 14481 | 3932 |
3 | 黄精 | 9647 | 9697 |
4 | 威灵仙 | 5335 | 1858 |
5 | 辽藁本 | 5039 | 697 |
6 | 白薇 | 2069 | 674 |
7 | 白鲜皮 | 1871 | 244 |
8 | 林下参 | 168800 | 2025 |
9 | 其它中药材 | 10363 | 5473 |
合计 | 236300 | 25800 |
2.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概况
经过对清原满族自治县11个镇、3个乡中药材生产情况,初步调查分析,野生中药材已发现560种,国家批准采收开发的品种就有104种,资源调查中发现有部分药材数量、种植面积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种群数量较大特征。
图4-2、表4-2中看出,清原重点发展的7种药材在清原14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分布最多的是大苏河乡、敖家堡乡、英额门镇。大苏河乡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下,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高峰白位子山位于和庆村,海拔1100多米;最低点位于红河谷漂流尾点,海拔500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境内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最适合林下仿野生药材的生长,药材资源丰富。英额门镇从1991年开始归圃道地中药材野生品种,山区独特的气候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条件,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逐步显现。
地域气候条件的不同、种植者管理水平的高低导致中药材品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的差异性。根据调查分析得出,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发展英额门镇、大苏河乡、敖家堡乡为中心,产业基础较为成熟,辐射其他乡镇,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
表4-2清原各乡镇种植中药材品种
序号 | 乡镇 | 面积 (万亩) | 药材品种 |
1 | 英额门镇 | 4.81 | 龙胆、玉竹、辽藁本、穿山龙、关白附子、草乌、黄精、苍术等 |
2 | 土口子乡 | 0.20 | 龙胆、黄精、威灵仙、苍术、西洋参、辽藁本等 |
3 | 敖家堡乡 | 0.11 | 龙胆、防风、威灵仙、苍术、辽五味、人参等 |
4 | 北三家镇 | 0.15 | 苍术、龙胆、桔梗、威灵仙、黄精、玉竹 |
5 | 草市镇 | 0.08 | 苍术、龙胆、玉竹、威灵仙、山胡梦、黄精、白鲜皮、桔梗、黄花 |
6 | 大孤家镇 | 0.56 | 威灵仙、黄精、北苍术、白鲜皮、升麻等 |
7 | 大苏河乡 | 0.40 | 西洋参、苍术、黄精、林下参、威灵仙、辽藁本等 |
8 | 枸乃甸乡 | 0.15 | 人参、辽藁本、苍术、威灵仙等 |
9 | 红透山镇 | 0.13 | 苍术、桔梗、林下参 |
10 | 南口前镇 | 0.04 | 黄精、龙胆、林下参 |
11 | 南山城镇 | 3.80 | 苍术、辽五味、黄精、桔梗、威灵仙、龙胆等 |
12 | 清原镇 | 0.24 | 龙胆、苍术、黄精 |
13 | 湾甸子镇 | 0.80 | 黄精、辽藁本、辽细辛、龙胆、玉竹、苍术、威灵仙、黄精、林下参等 |
14 | 夏家堡镇 | 1.75 | 龙胆、黄精、苍术、林下参等 |
3.中药材生产加工现状
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加工企业50余家,其中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清原满族自治县道生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广友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抚顺晟源中药材有限公司),具备2万吨的年加工能力,常年加工量6000吨,年产值达到3.5亿元。然而初加工能力不足,缺乏稍具规模的现代化初加工厂。
全县共成立中药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个,其中:合作社54个,家庭农场10个。现有药材经纪人800余人、技术人员1200余人。
清原满族自治县没有较为规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均通过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订单采购等线下交易方式在省内进行流通,产品销售主要是通过药材经纪人销往安国、亳州、吉林、上海、广州及东南亚等地区。
(二)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程度低
中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不善,存在过度开采现象,在中药材种子、种苗的培育选育阶段,无专门的研究基地和培育场所。对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生产加工标准化基地化水平不高,大多数中药材品种的种植没有严格的技术规范,多是沿用民间的传统技术,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产品质量没有保障,直接影响中药材加工与销售,缺乏能被国际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缺乏竞争力,无法进入主流中药材市场。其次,全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6.75万亩,14个乡镇皆有分布。除英额门镇、大孤家镇、湾甸子镇等乡镇规模超5000亩外,其余乡镇皆零散种植,中药材种植集约化、规模化低,品种杂乱,致使全县有限耕地资源、人力资源及资金投入无法集中整合。
2.对道地药材科学布局及种植技术研究不够深入
清原满族自治县药用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清原具有特色的道地中药材“清七味”:龙胆、苍术、五味子、白鲜皮、细辛、威灵仙、辽藁本。随着人工种植面积持续壮大,道地药材生产存在分散、不规范,生产方式粗放型,导致优良品种的种性退化,野生资源驯化种植的科研工作相对滞后,驯化效果不理想,与有机标准种植相比品质下降。
各乡镇没有充分考虑地区气候、土壤、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存在盲目种植和无序竞争,特色不鲜明、优势互补不明显的道地药材产业布局。各乡镇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品种、特色品种,内耗严重。除林下参外,长期发展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连作障碍严重,病害问题较为突出,在解决连作障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没有深入研究,不利于道地药材的发展。
3.中医药工业化水平低
中药材产品加工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后的饮片输出到省内外,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和制药业发展滞后,中药材衍生产品不多,对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加工企业小而少,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整体实力都比较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整体层次不高,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强,道地药材、优质药材优势未能突出显现。
4.仓贮物流和市场销售体系尚未健全
受种植品种多,种植面积有限等因素影响,高效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和安全的仓贮基础条件尚未建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市场软硬件建设、准入制度和检测、营销体系信息化程度低,整体服务功能不够,不能满足中药材安全、高效流通要求;网络销售平台未能建立,无引领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与电子商务配套的金融服务、技术研发、物流配送、人才队伍等保障均处于初始阶段。同时,受生产周期长的影响,中药材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加上信息及预测服务功能的缺失,使种植户难以把握市场信息,面临风险较大,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
5.道地药材监管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对中医药的监管机构和监管制度多集中于中医药流通和售卖环节,对于中药材种植和仓储环节的监管相对薄弱,导致化肥、农药、化学合成激素等滥用和中药材发霉、变质、混杂等现象普遍存在。另外也存在有机中药材种植不遵循有机种植原则和技术规程,滥用“有机中药材”“道地中药材”标志等现象,影响中药材品牌建设,毁坏中药材有机种植环境,没有形成道地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影响了道地药材质量的信任度。
6.中医药产业宣传推介、品牌建设工作滞后
优特产品在媒体和全国各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不够,招商引资渠道不宽、不优;品牌体系建设方面,多数中医药产品经营企业品牌拓展能力不足,营销理念不新,中医药品牌效应未完全建立,导致优特产品局限于周边区市,好产品引不来好客商,价格与品质不对等现象普遍存在。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形成了优势道地中药材品种,但是关于道地药材、优质野生药材品牌的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在全国的品牌效应。
7.林下生态培育技术滞后
野生道地药材资源是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挖等原因,部分野生资源濒临枯竭。规划提出强化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快野生道地药材的驯化和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这对于保护野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清原满族自治县被誉为辽宁的“四河之源”“绿色屏障”和“天然药园”。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发展中药材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近年来,清原野生中药材人为采挖十分严重,只采挖,不保护,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正急剧缩小,尤其是具有清原地域特色的龙胆、辽五味、辽藁本等,适生环境破坏严重,生态适应性脆弱,天然更新能力弱,野生抚育技术手段跟不上,有些野生植株或个体极难发现。
8.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矛盾
清原满族自治县作为农业“两区划定”的建设范围,全县51.8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48.5万亩,包括玉米35万亩,水稻13.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豆3.3万亩)。全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为6.75万亩,如何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矛盾,应该落实《土地管理法》,严格耕地用途,采取带状种植,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缩减。同时利用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林业资源,优先使用商品林地,发展林下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符合我国当前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政策,且能改善中药材种植占用耕地的问题。
(三)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
1.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
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与河谷交错,中部沿浑河河谷平原向西逐步低缓。处在中温带亚湿润区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9~5.4℃,1月平均气温-16℃,最低气温-37.6℃,七月平均气温22.8℃,最高气温36.5℃,大于10度的年活动积温2497.5~2943.0℃。无霜期120~139天,平均日照2433小时,年降水量700~850毫米。
清原满族自治县山上林密、水源充沛、山下地平,温度适宜,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区,被专家誉为“绿色屏障、四河之源、矿藏宝库、天然药园”。水资源丰富。浑、清、柴、柳四大河流发源于此,大伙房水库52%的蓄水量来自清原,年平均降雨量810.8毫米,地表水流量10.5亿立方米,现已建成中小型水库53座,库容10450万立方米;能为种植业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森林覆盖率较高。林业用地面积31.12万公顷,占县域总面积的79.5%,森林面积27.89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27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3.8%,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基地。
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环评报告评价“清原满族自治县以农业为主,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基本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各项指标均能满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具备发展中药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沈吉高速公路的贯通使清原到沈阳的路程缩短到120公里,将清原纳入沈抚1小时经济圈和空港70分钟范围内,成为了“入关通海”的快速通道,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2.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清原满族自治县现有红河峡谷漂流和筐子沟生态风景区2个国家AAAA级景区和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岗山花海2个AAA级景区,还有玉龙溪、枫桥夜泊、大北岔、龙胆大峡谷等未定级旅游景区8个。红河峡谷漂流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漂”,是省级旅游度假区,辽宁省十佳旅游景区。筐子沟生态风景区是抚顺市唯一一家集抗联英雄纪念馆、纪念碑、陵园、培训营地及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这些风景名胜正在成为全县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康养保健、药食同源等大健康中医药产业提供坚实的基础。
3.品牌优势
清原满族自治县昼夜温差大,龙胆、穿山龙、辽细辛、五味子、玉竹、黄精、辽藁本等地道中药材干物质积累多消耗少,药用价值高,质量上乘,驰名中外,尤以龙胆为最好。按照国家药典规定,龙胆苦甙含量不低于1%可入药,清原满族自治县人工栽培的龙胆苦甙高达5.32%。穿山龙是我县人工归圃药材,其有效成分皂素含量高达2.0%以上,优于南方黄姜皂素;且穿山龙含有另一种有效成分是地奥心血康的主要原料,其药用价值是黄姜不可替代的。人工种植龙胆于1995年获农业博览会银奖,玉竹、细辛、穿山龙多次获辽宁省优质品牌。2002年率先申报龙胆GAP基地认证,并于2006年通过了国家GAP专家组验收;2008年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清原龙胆”“抚顺辽五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保护;经2021年地理标志品牌“清原龙胆”的品牌认定,清原龙胆品牌强度为758,品牌价值为1.33亿元。2023年辽五味GAP基地认证喜获成功。
4.技术优势
清原满族自治县多年来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学院、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科研合作,先后完成了“龙胆斑枯病防治技术研究”;“穿山龙人工栽培模式及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0多年来成功归圃东北地道药材十余种,做到了你无我有,你有我新的引领模式,是东三省人工种植中药材排头兵。
六、实施方案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精神、《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抚顺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抚顺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清原满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辽自然资发〔2023〕94号)文件要求,规划实施项目应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做好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安排,明确项目具体的占地位置和规模,以便及时纳入“一张图”平台实施监督系统管理。清原满族自治县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动力,产业建设和资源保护并举,推动中药材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努力提高中药材产业化水平,以典型道地和药食兼用优势品种为重点,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中药材初加工体系、市场营销流通体系和中药产业服务体系,在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加工销售、产业拓展等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中药材优质安全、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打造中药材种质、种植、产地初加工市场流通全产业链,努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清原满族自治县的优势支柱产业,打造成“关东有机药谷”,推动清原道地中药材产业建设。
坚持绿色、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把保护野生资源、生态环境和划定片区、有序采集作为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不可突破的底线,以资源利用节约化,推动优质中药材产业优化升级;加大土地保护与治理,清原满族自治县是黑土地保护区,耕地保护任务十分严峻,规划中合理避让耕地保护目标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避免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及“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开展有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实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从2024年到2028年,以优质有机中药材为重点,对清原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加大科研试验、种苗培育、示范基地标准化管理、品牌营销、康养旅游等全产业链开发,结合清原满族自治县产业优势和发展机遇,形成以中医药产业链为中心,集中药材加工、康养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用有机(仿野生)生产方式规划布局并推进:
1.落实1个总目标
总体目标规划以“清七味”龙胆、苍术、白鲜皮、五味子、细辛、威灵仙、辽藁本中药材为主体,突出重点、优势与特色,合理布局,将清原满族自治县打造成“关东有机药谷”。
2.开展实施6个核心目标
(1)3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2)建设1个林下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示范地
(3)建设2个中药材GAP基地和7个有机示范基地
(4)9万亩有机(仿野生)中药材种植规划布局
(5)建立1个中药产业综合加工园
(6)打造1个区域品牌
(三)阶段性目标
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阶段、提升阶段和巩固阶段。
1.建设阶段(2024至2025年)
本阶段是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设阶段,主要目标是夯实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基本目标是建成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进行有机转化、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有机(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和种植基地、提升产地加工能力、创建自有品牌、构建流通体系及提升监管和配套服务建设。
(1)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英额门镇搭建以龙胆、苍术、辽藁本、细辛为重点的良种繁育科研工作站,分批次建设种苗繁育基地350亩,其中细辛50亩,其余品种各100亩;在大孤家镇建设威灵仙、白鲜皮为重点的种苗繁育基地各100亩;在南山城镇建设100亩五味子为主的种苗繁育基地;在大苏河乡建立50亩的野外观察科研工作站,针对野生中药材种群繁殖、生态环境、气候生态、生长发育情况、药材抚育情况等进行监测与研究。以“品种创新、良种繁育”为重点,依托省内科研院校,开展种质创新与优势品种抚育和提纯复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优良新品种推广,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供给能力。到2028年实现全县七种中药材种苗自给率达到90%以上。
(2)打造有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在大孤家镇分别建设1个200亩的有机五味子种植示范基地、1个50亩的有机白鲜皮种植示范基地;在夏家堡镇建设200亩有机龙胆种植示范基地;在土口子乡建设100亩的有机苍术种植示范基地;在英额门镇建设1个200亩有机威灵仙种植示范基地、1个200亩的林下有机(仿野生)龙胆种植示范基地;在敖家堡乡建设1个100亩的林下有机(仿野生)五味子种植示范基地;在大苏河乡建设1个100亩的林下有机藁本种植示范基地、1个50亩的林下有机细辛种植示范基地。基地实施有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辐射引导县域内药农在中药材生产环境控制、水肥管理、科学用药、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科学仓储等方面全面提升。
(3)以示范种植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有机种植面积扩大,按照传统模式种植向有机种植的转换标准和有机中药材种植标准,分批次进行种植和转换。
到2027年,全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向有机标准化种植转化面积3万亩,根据各乡镇用于可发展有机中药材留存面积、林下仿野生中药材面积,新增建设有机中药材面积1.4万亩,林下仿野生中药材面积2.9万亩。清原满族自治县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下,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境内最高峰白位子山位于和庆村,海拔1100多米;最低点位于红河谷漂流尾点,海拔500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境内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最适合林下仿野生药材的生长,在大苏河乡炕洞沟建设1个野生中药材保护、采集、抚育区,划定野生中药材保护区完成认证,完全施行保护性采摘制度。
(4)建立初加工基地:支持现有企业(敖家堡乡、大苏河乡、英额门镇)完善采收、加工、贮藏、炮制、烘干、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有机药材的产地初加工能力,提升产品质量与制造水平。起步阶段提升落地趁鲜切制加工能力,对有机药材按照外观、性状分等级,按等级进行销售以最大化产品的价值。
2.提升阶段(2026至2027年)
2026至2027年是提升阶段,是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目标是完成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的升级,建成和强化支撑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及道地中药材发展的种植、加工、商贸、研发、标准、品牌、监管、政策等产业支撑体系。
(1)建立综合加工园区,提升深加工能力:在清原工业园区搭建实验平台和工作站,研究开发以龙胆等为原材料的深加工产品,升级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深加工生产水平和质量,力争到2026年,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升。
(2)建立1个检测共享中心:在清原工业园区设立一个共享检测中心,配备中药、所需的检测设备,获取相应的资质,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内的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并搭建有机中药材实验平台,供全县、市科研院所研发使用。
(3)电商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信息网络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吸纳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销企业入驻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加强中药材网络销售、物流速递业的联结,着力构建和培育网格化、数字化新型市场体系。力争在2026年内把清原建成辽东最大的有机中药材交易物流中心,创建“龙胆银行”统一寄存,统一销售模式。
(4)道地中药材品牌强化宣传:打造1个著名商标和1个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参与中医药博览会、有机中药材论坛等重大展会,开展有机中药材品牌宣传,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品牌推广活动打造最具特色的地方名片。到2026年,“清原道地药材”公共品牌打造基本完成,产业专题论坛、品牌推介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宣传活动形成定期举办机制,“清原道地药材”在全国形成较强品牌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并打造“英额门龙胆”商标品牌。
(5)发展康养旅游、延伸产业链:建立1个中医康养小镇,将有机中药材产业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大力发展康养体验式旅游,形成清原满族自治县特有的:集吃、住、行、游、娱、养、学、闲、为一体的完整旅游产业业态。着力打造“健康养生镇(街、谷)”品牌,创建“中国不老之地”品牌。形成标准药膳食谱等内容为一体的特色健康服务、健康养生文化区。
(6)强化监管、联合行动:建设1个龙胆数据管控服务中心,针对中药材产销中的违规、违法现象开展整治活动,形成定期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市场监管局做好药材质量的抽检工作;环保部门要做好环保执法,严查加工企业的废水排放等违法行为;农业农村部门要强化“肥料、农药”等农资产品监管,从源头控制农残超标问题。同时,建设完成北京同仁堂—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药材追溯管理系统,力争到2026年,基本做到问题产品不出村,出村产品可追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
3.巩固阶段(2028年)
2028年是巩固阶段,主要目标是全面建成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生态体系,进入常态化阶段。
(1)巩固和提高前两个阶段的成果,全面提升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有机中药材产业。为延长、增强、补强中药材产业链、赋能中药材产业集群发展打下基础,不断提升中药产业在清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
(2)提高有机中药材研发及综合加工能力,以提高产品附加值。
(3)完善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提高龙头企业关于有机中药材的组织管理、种植、加工、营销的能力。
(4)培育2~3家集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骨干企业。
(5)顺利完成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的建立工作,把有机中药材打造成为清原满族自治县与国内外交流合作的亮点。实现有机中药材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有机中药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四)发展思路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立足清原满族自治县区位优势,借助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技术优势,建立符合清原道地药中药种植、仿野生资源保护采集与抚育、加工要求的技术规范,培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初加工一体化生产企业5~8户,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至少5家中药加工企业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机制,实现野生中药材生产“六统一”(即:统一种子种苗供应、统一管理、统一药材收购、统一产品加工标准,统一品牌商标,统一营销),确保中药材产业各环节质量,助推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七、方案布局与实施
(一)总体目标
创建“关东有机药谷”总体目标规划布局:
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建设以有机保安全、道地保纯正、生长年限保药效、采集时令促药性、精挑细选精工炮制保优良为五大生产核心,以建立3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个林下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示范地、2个GAP基地、7个有机示范基地、转换5万亩有机中药材种植为一产;以建立1个综合加工产业园,扶持2至3家药材加工企业,完善初加工设施设备,提升有机药材的产地初加工能力;并支持培养1家趁鲜切制加工企业成为北京同仁堂药源同源,炮制同规的优质中药材为二产支撑;以建立1个中药综合加工园、创建“英额门龙胆”品牌为产业辅助;以高标准为生产依据为产品制高点、以务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为生产保障、以“职业有机药工、药农培训”为技术保障;以成就以中药材为主的康养旅游为三产核心。最终铸就一产促二产、成就三产的优良产业模式。成就清原有机(仿野生)中药材产业及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牌。最终完成创建“关东有机药谷”的目标。
(二)核心目标实施
中药材的基本生长习性对其栽培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栽培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基本的特性进行栽培,并注意适当改良环境,为其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其健康生长。有机中药材种植需要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同时需符合《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植物类)》的要求。根据《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辽自然资发〔2023〕94号)文件要求,实施项目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切实保证实施项目落地见效。
全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林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左右,作为黑土地保护区,耕地保护任务十分严峻,一定要合理避让耕地保护目标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避免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及“非粮化”“非农化”问题,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要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缩减,在县域内合理规划布局GAP基地、示范种植基地、有机中药材转换,具体实施如下:
1.核心目标一:建设3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优良的种质资源是有机中药材生产的基础,建设全品类有机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及良种繁育基地,一方面可以为有机中药材种苗统一,防止品种混杂,建立品牌效应屏障;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品种选育和改良、良种繁育,提升中药材抗性和产量,促进有机中药材优质高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有机中药材品种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有机中药材种源的系统研究、资源保护、野生资源驯化提供丰富的种质基础,保证有机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思路: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在英额门镇搭建以龙胆、苍术、辽藁本、细辛为重点的良种繁育科研工作站,分批次建设种苗繁育基地350亩,其中细辛50亩,其余品种各100亩;在大孤家镇建设威灵仙、白鲜皮为重点的种苗繁育基地各100亩;在南山城镇建设100亩五味子为主的种苗繁育基地;在大苏河乡建立50亩的野外观察科研工作站,针对野生中药材种群繁殖、生态环境、气候生态、生长发育情况、药材抚育情况等进行监测与研究。另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进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依托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综合产业园科研中心对道地药材进行种质资源保护、种质鉴定,对龙胆、苍术、辽藁本、细辛等进行优良品种选育、传统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系(新品种)繁育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同时进行植物学形态特征、生育期、抗逆性、病虫害、经济性状等方面的观察、研究和鉴定,开展栽培试验、筛选推广新品系(新品种)、提供繁育技术指导服务,保障中药材种质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到2028年,选育一批高产、高抗、优质的中药材品种,保存并扩繁濒危中药材资源,为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表6-1: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单位:亩
序号 | 建设地点 | 名称 | 建设时间 | 建设规模 |
1 | 英额门镇 | 有机龙胆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英额门镇 | 苍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英额门镇 | 藁本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英额门镇 | 细辛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 | 南山城镇 | 五味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3 | 大孤家镇 | 白鲜皮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大孤家镇 | 威灵仙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 2024-2025年 | 50 |
2026-2027年 | 50 |
2.核心目标二:建设1个林下野生(仿野生)中药材保护、采集、抚育示范地
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不仅维系着中医药产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贸易的迅猛增加,野生中药材资源被国外利益商家高价收购,很多珍稀品种灭绝性乱采滥挖,许多野生资源处于严重枯竭状态。清原满族自治县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应以保护为前提,避开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优先使用商品林地,实施有序开发,使野生药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既让农民致富,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思路:一是建立野生道地中药材抚育区,划界标识牌,建立保护档案,落实责任制到户,完善管理办法,实行科学采集,采取划片轮采、封山育药、边采边育、抚育升级更新等措施,促进资源的升级恢复。二是加强中药资源基础研究和种植技术攻关,根据中药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模拟原始生态环境,进行生态种植,扩大资源来源,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破坏,
同时保证种植药用资源的药效与野生中药材相当。三是采挖和收购野生药材实行许可制度管理,让稀缺品种得到休养,促进资源的正常繁育,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四是在自然环境当中,选择野生性和自播性强的中药材品种,以撒播方式进行播种,药材生长始终处于自然状态。
建设内容:打造一个野生(仿野生)中药材错落生长的野生药材保护、采集基地及抚育区,制订采挖标准,划片轮采。
建设地点:大苏河乡长沙村炕洞沟
建设规模:1000亩
3.核心目标三:建设2个中药材GAP基地和7个有机示范基地
立足清原满族自治县自然资源优势,遵循道地药材原则,严守国家《森林法》等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参考《全国林下经济发展指南》等林下经济发展指导性文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基础等。方案的实施要避开自然保护区、防护林范围,利用商品林地适度发展林下仿野生规范化种植规模,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基地,以科技支撑强基地。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按年度分批次,以中药材GAP基地为样板,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实现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总产量稳定,品质稳定。为促进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有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做如下部署:
(1)建设2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
中药材GAP基地是目前国家对中药材种植标准化的要求,是中药加工业首选的规范化基地,以“六统一”(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统一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管理措施,统一种植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为核心要求,2025年建成有机五味子、有机龙胆GAP示范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种植水平,引领清原中药材产业规范化、标准化。
建设思路:联合中国中药材GAP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创建有机五味子、龙胆GAP示范基地,必须建立质量追溯体系追溯记录关键生产环节信息。GAP示范基地规范中药材生产、提高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现代化,从源头提升中药材质量。
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水肥一体,物理、生物防治病虫害设备设施建设、远程监控系统。
建设规模和建设地点:
在大孤家镇建立1个200亩五味子GAP示范基地;
在夏家堡镇建立1个200亩龙胆GAP示范基地。
(2)建设7个有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
①有机(仿野生)龙胆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依托种植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英额门镇建成1个200亩的高标准林下有机(仿野生)龙胆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密度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量,采取保护性耕作方式,以树木种植密度为依据,参考种植密度应低于清原满族自治县龙胆传统模式种植密度,以保证品质和经济效益。在进行有机种植,基地以有机肥、生物菌肥配施为主要措施,克服龙胆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有机(仿野生)龙胆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②有机白鲜皮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白鲜皮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大孤家镇高标准建设有机白鲜皮标准化种植基地50亩。在白鲜皮的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白鲜皮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③有机苍术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苍术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土口子乡高标准建设有机苍术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亩。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苍术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④有机威灵仙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威灵仙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英额门镇高标准建设有机威灵仙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亩。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威灵仙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⑤有机藁本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藁本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大苏河乡高标准建设有机藁本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亩。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藁本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⑥有机细辛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细辛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大苏河乡高标准建设有机苍术标准化种植基地50亩。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细辛本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⑦有机(仿野生)五味子
建设思路:根据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制定的《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清原满族自治县仿野生五味子种植、加工规程》,依托龙头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2025年在敖家堡乡高标准建设有机(仿野生)五味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亩。在种植、田间管理(补苗、中耕除草、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运输、储存、包装等各个环节,完全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仿野生五味子生产操作规程》进行。
4.核心目标四:发展9万亩有机(仿野生)中药材种植
按照清原满族自治县自然气候条件,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下,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生态环境复杂,自然植被类型多样,境内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最适合林下仿野生药材的生长,因此南部大苏河乡、敖家堡乡等较适宜发展林下仿野生中药材,北部较适宜有机中药材。根据清原满族自治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林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亩基地上,结合各乡镇截至2023年的种植面积统计,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种植有机(仿野生)中药材转换。同时解决近年来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连作障碍及“两区划定”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合理避让耕地保护目标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避免出现耕地面积减少及“非粮化“非农化”问题。将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区域分为2个区域部署实施。
(1)5万亩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区与有机中药材转换区
建设思路:参照新建7个有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模式,按照《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植物类)》的要求,围绕停止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采用有机农业实践(有机肥料、作物轮作、生物防治等),改变种植方法、生产标准,经过转换期、认证,将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转换为有机中药材。与此同时,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提升药材单位种植效益,产业层级、能级持续提升,实现中药材高质量、高品质发展。
建设范围:清原满族自治县传统模式中药材种植涉及乡镇。
建设规模:到2027年转换完成50000亩,按照表6-2推进实施有机中药材转换。
表6-2:有机中药材转换明细表单位:亩
序号 | 乡镇 | 2024年 | 2025-2026年 | 2027-2028年 | 合计 |
1 | 英额门镇 | 5000 | 10000 | 10000 | 25000 |
2 | 土口子乡 | 200 | 400 | 400 | 1000 |
3 | 敖家堡乡 | 100 | 400 | 400 | 900 |
4 | 北三家镇 | 200 | 500 | 500 | 1200 |
5 | 草市镇 | 200 | 200 | 200 | 600 |
6 | 大孤家镇 | 400 | 800 | 800 | 2000 |
7 | 大苏河乡 | 200 | 500 | 500 | 1200 |
8 | 枸乃甸乡 | 200 | 500 | 500 | 1200 |
9 | 红透山镇 | 100 | 100 | 100 | 300 |
10 | 南口前镇 | 100 | 100 | 100 | 300 |
11 | 南山城镇 | 200 | 500 | 800 | 1500 |
12 | 清原镇 | 400 | 800 | 800 | 2000 |
13 | 湾甸子镇 | 800 | 1000 | 2000 | 3800 |
14 | 夏家堡镇 | 2000 | 3000 | 4000 | 9000 |
合计 | 50000 |
(2)4万亩有机(仿野生)中药材发展区
建设思路:发展区主要是针对新建设的有机中药材基地、林地仿野生中药材基地的乡镇。按照示范区模式进行布局,合理充分利用留存闲置土地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前提下,优先利用商品林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开展林下经济活动。以“全程、全面、优质、高效”为目标,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为核心,采用回归山林,发展有机(仿野生)中药材,合理规避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核心区范围。保证粮食安全。
建设范围与规模:
①有机中药材:土口子乡、大孤家镇、夏家堡镇、敖家堡乡、南口前镇、英额门镇,到2028年,共发展14000余亩。
②林下仿野生中药材:大苏河乡、敖家堡乡、夏家堡镇、英额门镇、大孤家镇,到2028年,共发展29000余亩。各乡镇按照表6-3推进实施。
表6-3有机(仿野生)中药材发展规划表单位:亩
名称 | 乡镇 | 2024-2025年 | 2026-2027年 | 2028年 | 合计 |
有机中药材 | 土口子乡 | 1850 | 1755 | 1730 | 5335 |
大孤家镇 | 400 | 100 | 100 | 600 |
夏家堡镇 | 500 | 1000 | 3000 | 4500 |
敖家堡乡 | 240 | 270 | 270 | 780 |
南前口镇 | 517 | 520 | 700 | 1737 |
英额门镇 | 200 | 300 | 1000 | 1500 |
合计 | 3707 | 3945 | 6800 | 14452 |
林下仿野生中药材 | 大孤家镇 | 100 | 200 | 500 | 600 |
夏家堡 | 500 | 800 | 1000 | 2300 |
大苏河乡 | 100 | 500 | 1000 | 1600 |
敖家堡乡 | 380 | 420 | 430 | 1230 |
英额门镇 | 1000 | 5000 | 18000 | 24000 |
合计 | 2080 | 6920 | 20730 | 29730 |
总计 | 44182 |
5、核心目标五:建立1个中药产业综合加工园
根据《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辽自然资发〔2023〕94号)文件要求,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因地制宜,设立一个集交易、展示、加工、精制、免煎、提取、科研为一体的中药产业综合加工园区(见图6-4)。成就以“优质原材料成就优良加工业,优良加工业促进优质原材料”的良好产业生态模式。
(1)建设中药材产品初加工体系
建设思路:建设优质药材产品加工中心的重点是“明确加工标准、建设标准化加工场地、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立足场地,建立包括中药材净制、切制、干燥、分级、包装、保鲜、仓储等生产过程的初加工基地,并借助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的生产加工技术,明确加工标准,严格把控产品质量,逐步形成完善的与有机中药材生产配套的加工、检测产业体系,制定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标准和操作规程,提升加工工艺和水平,减少损耗,保存有效成分,通过统一加工标准,规范中药材加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效益。
全县共有中药材产销加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清原满族自治县道生堂中药材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分别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广友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清原满族自治县红河谷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抚顺晟源中药材有限公司),按照标准加工技术规程,集中改造建设标准化加工场地,重点提升以上四家中药材初加工厂能力,通过优质有机中药材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清原满族自治县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的知名度,延长产业链,提高中药材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强化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发展为抚顺市领先的中药材加工区域。
建设内容:加工基地含晾晒、烘干车间、分拣、包装车间、仓库,配套烘干、分拣、包装设备等。
建设地点:敖家堡乡大东沟村、大苏河乡长沙村、英额门镇丁家村、英额门长春屯村。
(2)中药产业综合加工产业园
建设思路: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统筹规划基础设施项目用地安排。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工业园区内打造一个集加工、研发、精制、免煎、提取、科研、交易、展示为一体的清原中药材加工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鼓励区域内已形成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入驻园区,通过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建设,形成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粗精深加工配套组合、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加工制药体系。到2028年,原药材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
建设内容:制药标准厂房和科研、培训、办公及配套用房;中药材加工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产品研发中心。
建设规模:150亩
建设地点:清原满族自治县工业园区
①构建中药材仓储营销中心
建设思路: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在产业园区建设一个中药材现代仓储营销中心,收储全县及全省各地客商的中药材并统一对外营销,配套建设现代化的仓储物流设施,保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并达到标准化、现代化要求,形成东北中药材交易中心。建立现代信息化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实现商品的可追溯,易调配,稳运输;建立现代化营销服务展示平台,展示有机中药材,开展集中交易。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融为一体,连接产地与市场两端,获取产地数据与市场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转化,降低产品市场风险,并通过规模效应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最大化有机中药材产品价值,助推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设内容:仓储库、营销展示平台、信息化服务
建设规模:500m2
②打造中医药科研中心
建设思路: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在产业园中建立一个龙头企业、政府医疗部门、地方高校三方共建的中医药研发中心,传承中医药理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面向中药产业发展,开展现代中药研发及中药材衍生品科研创新,鼓励以中药材为原料研发中药健康产品和中药新药产品,推动药食同源中药材的深度开发利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推动现代制药业快速发展,到2028年突破中成药产值取得较好的效益。
主要建设内容:中医药研发人才及研发配套设施设备。
(3)共享检验检测中心规划与实施
建设思路:在产业园建设具有土壤、食品、医药检测的共享检测中心,配备中药、食品生产所有所需的检测设备,获取CMA、CNAS等相关检测资质。检测中心将立足清原满族自治县,面向抚顺市内其他区域,为中医药全产业链、农产品产业链和科研单位提供检测、检验服务,为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平台和技术支撑。
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内容:共享检测中心相关设备和科研人员办公设备。
建设规模:200㎡
6.核心目标六:打造1个区域品牌
结合清原中药材的生产特点、质量优势,打造以“龙胆”为主体的中药材品牌“优质道地英额门龙胆”,借助行业标准进行赋能申请有机产品、优质道地药材、仿野生中药材产品认证;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英额门龙胆”的“地理标志”,注册人制定管理规则、明确品牌标志使用方式等。动员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生产企业开展许可备案,标志附加防伪溯源码,引导和鼓励中药材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1)树立品牌形象
对清原满族自治县域内有机中药材、野生中药材抚育区位特征进行详细的整理分类,明确产品的生长环境,推动整体中药材区域的认证,结合清原道地药材的特点、质量优势,申请“英额门龙胆”中药材商标注册,突出区域特色,防止恶意抢注;加强质量管控,对于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授予品牌商标,统一中药产品商标使用,强化品牌的个性,以“英额门龙胆”为标准,打造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品牌商标。
(2)完善商标品牌认证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的质量决定中药的质量及医疗效果。中药材作为中华民族的国宝只有质量上乘,药材道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中药材的安全和质量,建立品牌的标准和认证成为重中之重。
精心打造“清原道地药材”中药材区域公用商标品牌,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区域公用商标品牌+企业自主商标品牌”的品牌发展模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5年内将“英额门龙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全面提升品牌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和美誉度。
(3)品牌提升措施
①政府统一管控引导
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产业办”)制定出台清原满族自治县优质有机中药材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对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实施监督管理,不仅加强对生产基地的检查与抽查,还要严防滥用优质野生产品标志、区域商标等影响产品信誉的现象出现。县市场监管部门依法组织监督检查优质道地中药材市场竞争行为,查处垄断、不正当竞争等经济违法违章行为、取缔无照经营;监督市场上优质野生中药材产品交易行为,查处假冒伪劣、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受理和处理消费者举报投诉,保护诚实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对虚假优质林下野生中药材产品广告进行监督管理,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和商标侵权行为,进而确保产品质量、确保产品品牌。
在政府统一管控下对优质合格中药材产品使用“英额门龙胆”品牌商标,进而以高质量产品来促进“清原道地药材”的品牌含金量。
②品牌宣传与推广
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宣传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道地药材”的产品优势,利用产品优势进行品牌的打造;政府在各媒体进行宣传;可以通过例如抖音、淘宝、京东等营销网络途径发布产品的特点、信息、价格等进行销售,提高社会、公众的认可度,逐渐形成口碑,打造优质清原道地药材特色优势农产品。
③品牌管理与提升
清原满族自治县主打“清原道地药材”品牌,品牌的标志和标识由产业办统一管理,对使用“清原道地药材”品牌的产品规定其外观性状和内在检测指标,产品合格后才能印刷和使用“清原道地药材”的商标,力争以最好的产品质量促进商标的升级,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信誉度。
④品牌认证
有机中药材品种申请“清原野生中药材”“仿野生中药材”“优质道地中药材”认证,通过认证实现产品资质的提升,进而形成清原产品竞争优势,与其他产地同类药材加以区分,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
优质野生中药材品牌商标认证
优质野生中药材标准规定了优质野生中药材从产地区域选择、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的全过程控制。该标准适用于优质野生中药材生产区域选择、生产管理活动的符合性判定。
优质仿野生中药材品牌商标认证
优质仿野生中药材标准规定了优质野生中药材从产地区域选择、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的全过程控制。该标准适用于优质野生中药材生产区域选择、生产管理活动的符合性判定。
优质道地中药材品牌商标认证
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规定了中药材从产地环境、品种选择、种植、采收、储存、加工、运输、文件及记录的全过程控制。优质道地中药材标准适用于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区域选择、生产管理活动的符合性判定。将《优质道地龙胆标准》在国家标准委备案,并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在认监委备案后以认证的方式体现在清原龙胆产品上。
八、专项规划
(一)“藏技于民”的技术与资质提升专项规划
1.培育新型职业有机药农
为可持续落实清原—北京同仁堂健康药源基地建设,紧紧抓住有机中药材种植有利时机,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民”的战略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经营型、生产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生代型职业有机药农,为现代中医药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研发机构或中药材产业相关技术型企业组织合作,借助这些机构的师资和技术力量,根据中药材主体产业不同专业领域设计一整套系统培训、专题培训项目,配套编写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课件;创新科技培训机制与模式,开展常态化培训,多层次培训。采用田间指导、现场教学、在线课程、网络直播、移动微课堂、广播电视、远程指导等多元方式,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相关科技知识、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技能,开展培训。
2.资质提升
规划期内,每年选拔基础教育背景较好的中青年中药材高素质职业农民100名左右,进行有机中药材主体产业技术理论、技术操作技能与现场实践系统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职业有机药农证书;每年定期举办中药材产业各领域专题技术培训或专项技术培训,不定期举办满足受训从业人员需求的个性化培训,或深入中药材种植生产一线进行有针对性培训,培训考核合格,颁发获得培训证书或高素质职业农民证书。获得证书的培训人员可以进行有机中药材基地种植的内部审核,负责有机种植管理体系的质量把控。
(二)道地中药材综合管控展示中心规划
1.建设内容
建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林下生态种植中药材的质控追溯平台,通过对林下生态种植中药材各流通环节重要节点数据进行有效追踪与采集,从而实现道地中药材相关信息发布、品质认证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系统主要以英额门龙胆为代表的有机中药材生产质控环节数据监控、品质认证、商务流通交易为突破口,全程采集真实有效数据。通过平台发布产品相关信息,如供需信息、生长环境条件、采收时间、采收标准等,改变目前有机中药材产业信息化程度低的现象、有效解决采收不规范等问题。
通过实施“互联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运用电子商务、信息化及基地模式等合力助推释放产业优势,敲开了当地道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之门,将清原优质有机中药材生产品追溯平台并入全国各大中型中药材信息平台网站、药食同源产品信息平台网站。这些数据未来将应用于各环节,实现优中药材可追溯,实现流通体系标准化、国际化,达到优质中药材品质的全面提升,确保百姓吃到健康有效放心的中药材产品。
2.建设目标
(1)加强各环节基地信息化管理建设: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实时视频、远程监控及环境监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2)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应用:对生产数据、企业数据等进行存储、分析,为后续的决策分析及溯源、监管提供有效支撑提供好原料、原产品。
(3)把控生产、收储、交售各个环节:推动有机中药材管护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4)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推广优势,让中药材从生长到进入市场的一系列过程包括基地原产地状态、生长过程、管理过程、采收过程、加工过程等全过程即时、真实、有效、可查询。
(5)全方位展示龙胆有机中药材产品在基地的生长状态和管理过程,确保中药材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优质中药材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知名度,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满意度和需求度,进而推动产品稳定销售。
(6)完善以智慧农业为基础的大农场管理模式,建设智慧型示范农场,通过成熟AI智能化管理,建立可全程追溯、全程监管、全程可控的优质中药材示范区。力争让每一个购买“清原道地药材”和其他有机产品的客户都能够亲眼看到来自清原的放心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3.建设相关功能模块
运用GIS技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各品种基地的分布,实现数据可视化,为企业种植、生产决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据。通过实时监管系统,对种植、生产实体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审核,为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产品检验检测监管系统做基础支撑,以实现种植、采收、加工等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一体化,并对中药材的生产质量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1)产品的质量追溯管控系统建设
采用二维码、RFID、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产品追溯”为主线,对基地内所有中药材进行追溯跟踪。基地生产过程中的物联网采集到的生产过程信息,可自动上传至数据库,采用二维码作为追溯信息的载体,随同每一件商品呈送至消费者手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有机中药材完整生命周期内的重点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体系对基地内有机中药材生产监管数据、安全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质量信息数据中心,基于唯一的产品追溯代码,实现基地内有机中药材监管和追溯等。
(2)有机产品信息查询系统建设
面向公众,通过二维码技术的使用,针对消费者知悉基地内有机中药材质量追溯信息的查询需求,建立多平台的查询体系。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直观看到中药材生长期图片、生产日志、用肥记录、用药记录等。便于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查询,实现生产经营过程信息的可追溯,如育苗+施肥+用药+采摘等环节,提供基地内有机中药材的来源、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使用、农事记录、检测等质量信息查询。
(3)有机产品生产可视化监控系统
有机产品生产可视化监控系统集成远程有线或无线监控、图像传输等应用功能,兼容IP或专线方式网络部署,提供一体化的视频通信应用平台。
(4)建立抽检监控信息系统
实现检查日志上报、事件管理、监管人员考核等功能;配备检查检测终端,不定期对中药材产业质量安全进行抽检,提升现场监管控制能力。
建设规模:100亩
建设地点及要求:以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项目实施地点为数据集成展示英额门镇橼子沟村、示范地选择为林下仿野生基地。
(三)市场建设专项规划
1.指导思想
目前,市场营销仍是制约清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建立完备的营销体系是对道地中药材行业整体推进的重要基础。道地中药材开发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没有市场就不会有野生中药材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发展迅猛,应积极做好道地中药材的宣传工作,严抓质量,信誉第一,研究市场的区位特点,努力建立信息通畅、网络完备的营销体系以推动清原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道地中药材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没有市场就不会有野生中药材的发展。清原满族自治县在全面推动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树立“营销先行”的观念,依托清原满族自治县现有的营销体系,提升并全力打造好道地中药材营销的软、硬件基础条件,扩大清原满族自治县在中药材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良好的道地中药材发展势头,以至培育和开拓国内外道地中药材市场。
2.建设目标
(1)创立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道地药材”品牌统一标识,打造有机中药材特色品牌。
(2)力争五年内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产品类型和数量有明显上升,争取每个乡镇有1~2个主推的中药材产品。
(3)经过5年努力,根据中药材经营实际情况的不同,形成以“龙胆、五味子、辽细辛、白鲜皮、威灵仙、辽藁本、苍术”为主及其他中药材特有的营销模式,并取得良好的销售成果。
(4)2年内通过生产加工标准化、地方企业监管和行业自律,严把产品质量,规范道地中药材产品标识,建设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的二维码全程溯源追踪体系。
(5)5年内建设完成“清原道地药材”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6)将有机中药材产业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大力发展康养体验式旅游,利用好清原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建成一个中医药康养小镇,形成清原满族自治县特有的野生食疗+红色教育+药食采摘+观光购物式旅游项目。
3.建设任务
从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综合分析研判,营销必须坚持差异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市场定位。在产品质量、消费人群、营销渠道、营销价格、促销策略等方面与普通中药材拉开档次,形成显著的、独特的、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1)实行品牌营销策略
实施品牌战略,完善“清原野生中药材”“仿野生中药材”“优质道地中药材”3个商标的培育、宣传和保护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基础,打造“清原道地药材”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清原道地药材”大品种、大企业,形成以“清原道地药材”品牌商标为主体,龙头企业自有商标品牌为子系列的品牌模式。
(2)推动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
依托清原满族自治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鼓励扶持中药材企业、专业合作社、未就业大学生、返乡青年等积极开办农村网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同时创新流通交易模式,依托第三方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中药材产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业务,开展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集成应用,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网络销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型业务模式。利用信息化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市场交易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电子交易转变,不断扩大中药材产品成交量,提高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价格话语权。依托“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营销中心”的中药材仓储、商贸和物流优势,通过仓储管理、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快捷配送等系统整合,实现线上线下协同交易,形成立足清原满族自治县、辐射全国的中药材网络交易体系。
(3)实行学术化营销策略
自2022年开始,力争由省级相关部门主办,每年召开一次“清原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全国龙胆大会”,广泛邀请政府、学界、企业知名人士参加,研讨产业发展良策,集聚产业人脉信息,扩大产业品牌影响。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清原中药材产业,大力推介清原地理气候特色、中药材品质优势、产业优惠政策,提高“清原道地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中药博览会、展览会、商交会、推介会和学术会议,提高清原道地药材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4.培育经营主体
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流企业,同时加大对本土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中医药、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道地有机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约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加强道地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监测,围绕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变普惠政策为精准扶持,做大做强领军力量,促进有机中药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中医药康养专项
依托清原满族自治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旅游、中医药文化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根据《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省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第一批)的通知》(辽自然资发〔2023〕94号)文件要求,以清原满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强制性内容。将优势资源成就优质中药材产业,以产业引领中医药科普、研学、康养、乡村特色度假、中医药文旅,做好“中药材+”文章,创新业态、集聚人气,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健康生态旅游、康养体验胜地,实现乡村多元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
1.康养小镇规划与布局
(1)建设思路
①产业优势:将清原中药材产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农业转变为特色农业,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成为观光农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此外,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将中药材文化元素和内涵注入旅游业,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可以学习中药知识和养生保健知识,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提高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使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另一层面也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有着重要贡献。
②文化历史:深入挖掘清原满族自治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宣传好、利用好清原满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建成1个中医药康养小镇,实现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做好中医药养生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工作,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通过大型旅行社合作,把清原满族自治县健康旅游纳入清原精品旅游线路“套餐”,整合红河峡谷漂流和筐子沟生态风景区2个国家AAAA级景区和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岗山花海2个AAA级景区,还有玉龙溪、枫桥夜泊、大北岔、龙胆大峡谷等未定级旅游景区等8个景点,为其提供特色养生保健服务体验。开发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系列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打造旅游商品品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2)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大苏河乡南天门景区(见图7-1)
(3)建设内容
①生态康养驿站
建设思路:依托良好山林生态资源和特色中药材产业资源,流转闲置房屋,以主题式康养民宿、康养度假基地为发展定位,配套系列中医药特色康养产品和服务,统一装修风格及管理服务标准,打造“中药+康养+民宿+旅游”特色驿站。为游客提供度假休闲和健康疗养的栖息地,为原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原居民通过被雇佣、入股、参与管理运营(餐饮服务、特色农家菜烹饪)等方式参与康养驿站的建设运行,从而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改善空心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现状,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创新联农带农发展模式。
②建设中医养生馆
建设思路:打造产地中药馆,配套建设理疗养生馆,形成浓郁中医药文化氛围。中药馆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体现中式风格、中医药元素,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养生馆装修装饰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大堂、走廊、候诊区、诊室等区域,从中医药的起源、基本知识、特色疗法、养生保健方法、名医名家介绍、就诊指南等方面,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推出针灸、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等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养生场所。
建设内容:中药馆、理疗养生馆、名医坐诊馆。
③建立养生药膳食疗馆
建设思路:养生药膳食疗馆凸显“养生”和“健康”两大主题。在装潢上,改革传统餐厅布局,采用复古模式呈现自然之美。在地板的设计上采用鹅卵石路与钢化玻璃路相间的形式,在细节方面为顾客做脚底按摩。食谱主要以养生药膳和营养配餐为方向,打破传统模式盲目点菜,餐厅推出季节性菜谱,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菜式,在不同季节菜谱中按照年龄分类与地域特色养生药膳类。此外,餐厅推行点餐咨询,由专业药膳师和营养咨询师根据顾客目前身体状况与工作环境进行推荐式点餐,让用餐更专业、更营养、更科学。在餐后服务上,提供新型餐后服务,用餐后派送一周有效免费营养早餐券(含早餐粥,营养馒头等)。同时,为会员顾客建立健康档案,通过长期数据观察进行健康反馈与健康指导。
建设内容:养生药膳食疗馆、药膳食谱研发。
2.康养旅游专项
(1)充分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
清原满族自治县山上林密、水源充沛、山下地平,温度适宜,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区,被专家誉为“绿色屏障、四河之源、矿藏宝库、天然药园”,位于长白山余脉,龙岗支脉,水资源丰富。浑、清、柴、柳四大河流发源于此,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清原距离辽宁省省会沈阳市146公里,沈吉铁路、202国道、沈吉高速公路横贯清原满族自治县境,县内公路实现了村村通路。自然气候良好。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与河谷交错,中部沿浑河河谷平原向西逐步低缓。
境内自然生态景观丰富优美,清原满族自治县现有红河峡谷漂流和筐子沟生态风景区2个国家AAAA级景区和南天门文化旅游风景区、岗山花海2个AAA级景区,还有玉龙溪、枫桥夜泊、大北岔、龙胆大峡谷等未定级旅游景区8个。
清原适合发展以休闲养生为主、以中医药保健为辅的健康养生游,在健康养生游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呈现出一种营养膳食、强身健体、修心养性、“治未病”的氛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前提,以适度、合理开发为手段,挖掘当地人文和旅游资源。
(2)合理设计旅游线路
根据清原的旅游和中医药资源,按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功能复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以人为本、功能复合的原则,完善相应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多样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旅游时段、旅游时间的游客需求,实现四季皆有旅游亮点的目标,促进全区一二三产业蓬勃发展。设置中医溯源游、户外拓展游、中医药科教游、健康养生游等四个主题精品游线,每个主题包含多个项目,围绕不同主题连接成线。
①中医溯源游: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组织同仁堂中医在清原开展中医溯源活动,以品牌赋能和中医宣传打响清原中医溯源游。以中药材观光、中药材品鉴、科普馆参观为主,涉及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中医药文化科普馆、中医养生馆、养生药膳食疗馆等项目。
②健康养生游:以休闲娱乐健身和疗养为主,开展集体生活、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健康运动为一体的健康养生游,涉及红河峡谷漂流和筐子沟生态风景区、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生态康养驿站、中医养生馆、养生药膳食疗馆、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
③农业生产游: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劳动教育、课外实践、中医药研学为主,串联有机中药材示范基地、中药材加工观光、中医药康养等项目。
④中医科教游:开展以加工参观、药食采摘、药茶品尝、传统中药制作体验、中医药辨识和中医药典籍阅览为主的中医药科教旅游,涉及中药材科研试验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加工基地、中医养生馆、养生药膳食疗馆等项目。
3.开发文旅系列产品
借助丰富的中药材野生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中医药保健品及其他旅游衍生产品,相对投入较低,产品附加值较高,在扩大购物消费的同时宣传清原特色中药材,打造中药材文旅商品品牌。以药食两用具有保健养生效果的产品为主,开发系列衍生产品,进行适当定位和推广,获取优质中药材的高回报。
4.学术交流论坛
自2024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全国龙胆大会”,公布有机(仿野生)中药材技术规程与标准。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清原地理气候特色、道地中药材品质优势,打响清原道地中药材的知名度,成就清原“关东有机药谷”。
九、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清原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有龙胆、苍术、威灵仙、辽藁本、白鲜皮、细辛、五味子,按照有机标准种植和林下仿野生种植,推进全县有机中药材布局,到2028年经济效益可观。
1.种子种苗繁育经济效益
按照规划布局,英额门镇、大苏河乡、大孤家镇作为南北核心区域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针对7种重点发展中药材繁育。因龙胆采用种子直播,不育苗,以另外六种品种进行繁育计算,同时因部分品种育苗1~2年进行移栽,不同生长苗期交替进行,以亩面积一半进行计算。
(1)苍术:育1年或2年移栽的苗,每育苗1亩成本4000元,育1年苗20万株,2年苗12万株,目前每株0.10元。其中50亩育1年,50亩育2年,以5年周期计,5年的总成本是200万元。育1年,亩产20万株,每苗0.1元,产值100万元;育2年,亩产12万株,每苗0.1元,产值60万元;苍竹育苗盈利40万元。
(2)威灵仙:育2年移栽,育苗成本为5500元/亩,繁育面积100亩,5年的总成本是275万元;育2年苗,亩产20万株,目前每株0.10元,产值为100万,盈利125万元。
(3)辽藁本:育1年移栽,育苗成本为2000元/亩,繁育100亩,5年的总成本是100万元,育1年苗,亩产20万株,目前每株0.10元,产值为1000万元,盈利900万元。
(4)白鲜皮:育1年或2年苗移栽,育苗成本为4500元/亩,繁育100亩,5年的总成本是225万元,亩产20万株,目前每株0.10元,产值为400万元,盈利175万元。
(5)细辛:育2年移栽,育苗成本为18000元/亩,繁育50亩,5年的总成本是125万元;育2年苗,亩产20万株,目前每株0.15元,产值为600万元,盈利475万元。
(6)五味子:育1年或2年移栽,每育苗1亩成本5000元,5年的总成本是250万元;亩产10万株,目前每株0.30元。产值为600万,盈利350万元。
通过育苗基地,5年育苗所获的盈利是2065万元,加之其他中药材育苗,经济效益可观。
2.有机中药材与林地中药材经济效益分析
(1)龙胆:3年生长周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5275元/亩,1.5万亩成本为8587万元,亩产干品300kg,市场价80-120元/kg,取100元/kg,亩产值3万元,盈利2.47万元,2028年种植面积为1.5万亩可获利3.6亿元。
(2)苍术:3年生长周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4326元/亩,干品亩产400kg,市场价格为70元/kg,亩产值为2.8万元,盈利2.34万元,2028年种植面积1万亩,盈利2.3亿元。
(3)威灵仙:4年生长周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4453元/亩,3年总成本为13500元/亩,3年生亩产300kg,市场价为50-100元/kg,取80元/kg,亩产值为2.4万元,盈利1.95万元,2028年种植面积3000亩,盈利5864万元。
(4)辽藁本:2年生长周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3904元/亩,2028年种植面积500亩,收获2次,总成本为7808元/亩;亩产250kg,市场价为75元/kg,亩产值为1.8万元,盈利1.5万元,5年周期可以采挖2次,盈利1500万元。
(5)白鲜皮:6年生长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5907元/亩,亩产300kg,市场价为80元/kg,亩产值为2.4万元,盈利1.8万元,2028年种植4000亩,盈利7200万元。
(6)细辛:4年生长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5559元/亩,亩产500kg,市场价为150元/kg,亩产值为7.5万元,盈利6.9万元,2028年种植面积500亩,可盈利3472万元。
(7)五味子:生长期内,每亩土地租金、种子肥料、人工成本平均4411元/亩,亩产300kg,市场价为70元/kg,亩产值为2.1万元,盈利1.65万元,2028年种植面积500亩,可盈利829万元。
清原满族自治县主要的7种药材龙胆、苍术、威灵仙、辽藁本、白鲜皮、细辛、五味子,2028年产值可达7.7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清原从中药材种子种苗培育、种植、培训、田间管理、采收、加工和销售等全面发展有机中药材产业链,并且将中药材产业与旅游资源高度融合,有利于优化清原满族自治县产业结构,推动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全面升级。同时,有机中药材产业全面发展可以为清原满族自治县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培训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水平,增加亩产效益,提高农户及当地的经济水平。
1.推动中药材全产业升级,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高速发展;
2.有利于提高药材质量,形成效益最大化;
3.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当地农户实现就近就业;
4.保留人才资源,以中药材产业的高速发展,吸收本地人才和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壮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社会稳定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贯彻乡村振兴精神,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5.中药产业发展中结合现代科技技术,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超微粉技术等,实现了科技兴农的目标。
(三)生态效益分析
有机中药产业发展始终以《GB/T19630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为原则,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及促进生态平衡方面优势巨大,生态效益显著。
有机中药材的生产过程中,不采用农药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投入品,彻底扭转了目前使用农药化肥种植中药材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现状,保障了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区水土及地下水的安全。有机种植方式有利于形成生态多样化、丰富化、有效促进植被恢复,可显著增加森林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功能,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适宜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因此清原满族自治县发展有机中药材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佳实践方式。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以政府作为产业监测、引导的主体,通过设定林下野生中药材产业管理办法,成立林下有机中药材产业管理机构,组建管理团队,出台激励政策等方法,实现对整个产业的宏观调控,达到促进实现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开展相关活动,进而打响清原有机中药材产品知名度,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
1.组建管理团队
为提高清原满族自治县有机中药材产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野生中药材产业化进程,根据清原满族自治县发展道地中药材的要求,由县政府全面统筹和指导有机中药材及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具体履行产业规划、政策研究、协调服务等管理职能。根据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并做好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等相关工作。
2.成立专家咨询组
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辽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知名度高、威望高、学术水平高的专家组建林下有机中药材产业咨询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为产业建设提供规划与发展理念、实施方案、政策制定、技术集成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重大技术项目等方面的咨询论证工作,指导科研项目的开发与实施。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可聘请农业专家教授作为常任责任专家,进行全程技术指导。
3.建立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
重点与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严格按照同仁堂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开展标准化种植、加工、仓储,由北京同仁堂海南公司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有机中药材生产全过程技术服务,加快道地中药材产业化、规范化的进程,助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二)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一体化的决策机制
根据清原满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组织协调县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配合,通过管理协调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综合决策能力;将发展中药材纳入区域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每年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中药材产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切实做到野生中药材产业贯穿于清原满族自治县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2.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中药材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还有诸多突发性、偶然性影响因素,必须坚持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滚动修正,并建立良好的监督评估机制。
监督机制:规划中涉及野生中药材的每个镇设一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设2~3名监督员,采用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到种植基地进行检查,确保产品符合有机中药材标准。
评估机制:将规划的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评估,将评估机制分等级,细化到每个项目,并落实责任部门,且要加强规划的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国内外中药材产业发展趋势及其他各有机中药材地区生产与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修订建议,并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阶段性目标调整,确保中药材产业长远目标的顺利实现。
3.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和帮扶机制
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省、市、县联动协调沟通机制,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一个领导抓一个乡镇、一个部门招引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区”的互联互动模式,形成多部门、多层次、全方位支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和工作机制。
工作领导小组与省市各相关部门要做到精准对接,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且要将资金用到刀刃上,在有机认证、种植、加工、检测、销售、科研、品牌推广等方面设重点扶持资金,进行重点推广扶持,在这样的帮扶机制下,招商引资企业才能“引得来、留得住、做得大”。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政策扶持,依托省内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加快培养和引进中药材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通过继续教育、在职进修等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涉农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耕读教育基地,依托抚育基地、产业园区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实施柔性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入股、成果转让、项目合作、担任顾问等多种形式,参与清原满族自治县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逐步完善县、乡(镇)、村中药材产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加大对重点产区乡(镇)生产技术骨干力量的培训和培养,每个乡镇配备1~2名专职技术人员;加强村社干部、药农的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产业一线工作人员的科技水平。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中药材产业投融资保障措施,充分运用国家支持、地方政府投入、社会融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统筹扶贫、农业、工业、科技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政策为导向,以项目为依托,组织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效益突出的项目,前期积极争取省上和国家相关项目资金,形成国家、地方共同推进有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机制。中期以产权为纽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后期以扶持有实力的中药材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为主要方向,解决企业重大项目建设资金。
清原满族自治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自然、生态、健康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各个环节。打造“关东有机药谷”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佳方式。
十一、规划确认与实施
本方案印发后,由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按规划逐步实施。
附件:1.《仿野生龙胆种植操作规程》
2.《仿野生五味子种植操作规程》
3.《有机五味子种植操作规程》
4.《有机五味子加工操作规程》
5.《有机白鲜皮种植操作规程》
6.《有机白鲜皮加工操作规程》
7.《有机苍术种植操作规程》
8.《有机苍术加工操作规程》
9.《有机藁本种植操作规程》
10.《有机藁本加工操作规程》
11.《有机威灵仙种植操作规程》
12.《有机威灵仙加工操作规程》
13.《有机细辛种植操作规程》
14.《有机细辛加工操作规程》
15.《有机龙胆种植操作规程》
16.《有机龙胆加工操作规程》